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工匠的勤勞和智慧
協商座談會現場
5月29日至30日,第八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現場總決賽在黃石舉行。
中學生實地感受職教教學成果
6月的黃石,暑氣漸濃。18日,在市政協會議室,一場關于“推進新時代工匠體系建設,為重要增長極提供人力支撐”的月度協商座談會正熱烈展開。這場智慧與激情的碰撞,為炎炎夏日注入一股清涼而強勁的動力。
作為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被納入國家人才戰略,折射出新時代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價值取向。圍繞“推進新時代工匠體系建設,為重要增長極提供人力支撐”主題,5位政協委員、行業代表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展開深度對話。這場持續2小時的協商會,既是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再落實,也是為我市深化以“用”為導向的新時代工匠體系建設、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發展出謀獻策。
直面工匠人才“成長之困”
我市作為全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歷來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吸引著成千上萬產業工人從全國各地涌入。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實施技能強市戰略、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為抓手,推動工匠人才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獲批全省首批工匠體系建設試點;入選全國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工作重點聯系城市;作為全省唯一、全國8個城市在國際會議交流經驗;全國高質量充分就業推進會在黃石召開;“就業長在產業上、培訓跟著就業走”理念獲人社部肯定,為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服務推動全省支點建設厚植了人才優勢。
據了解,我市現有產業大軍超50萬人,廣泛分布于制造業、電子信息、建筑、采礦等重點產業鏈行業。其中,技能人才總量31.4萬人,每年新增技能人才近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10.9萬人,占技能人才比重34.7%。龐大的技能人才隊伍,為我市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措施。自國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全市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培訓覆蓋面持續擴大,培訓工種覆蓋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新興產業等多個領域。”市政協委員占芳代表專題調研組率先發言。
“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過30萬人次,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5500余人,為企業技能人才培養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但當前職業技能培訓主要以傳統的線下教學和課堂講授為主,培訓項目主要是崗前、就業創業等普及式培訓,存在時長過短效果不佳等問題。”既談成績、也不回避問題,占芳的話像一塊石頭,在會場上激起漣漪。
“本地企業薪資水平、職業發展空間較沿海地區差距明顯,技術晉升通道狹窄。”“焊接、數控加工等核心工種技師平均年齡達48歲,暴露出傳統師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的銜接斷裂,技能代際傳遞效率與產業升級速度的時空錯位,隱性知識傳承機制與標準化培養模式的制度沖突等問題。”隨后,孫成香、洪霞等委員經過深入調研提出的問題,也引起大家的共鳴。
擺在與會者面前的一道道考題,不僅關乎技術工人的個人成長,更關乎全市制造業的未來走向。圍繞培訓考核模式、人才供給結構、職業人才留存等工匠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析共性問題,尋求解題之道。
凝聚社會各界“破題之力”
今年,我市出臺《黃石市新時代工匠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圍繞百姓品質生活所盼、產業轉型升級所需,助力發展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服務布局未來產業,著力打造一支特色鮮明的產業工人隊伍,培育一批以數字化制造、光電子信息、西塞特鋼技師、殷祖古建、陽新鞋匠、康養服務等為代表的新時代“黃石工匠”。到2027年,力爭全市產業工人達到55萬人,技能人才達到34萬人,其中,工匠型高技能人才12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比例達到35%。
圍繞這一目標,與會者形成的最大共識是:我市新時代工匠體系建設需要從完善政策保障、筑牢培訓根基、推進產教融合賦能、建強產業工人隊伍等方面協同發力。
孫成香委員建議,要強化政策破冰,通過財稅激勵精準滴灌、金融工具長效賦能、制度綁定強化責任提升企業參與能動性。全面落實《湖北省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細則(試行)》,對認證企業實施教育費附加抵免、設備投資加速折舊等組合優惠。建立“實習貢獻積分”制度,積分達標企業優先獲得技改項目審批;設立留才專項獎勵,對高留用率企業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推動金融機構設立省級產教融合試驗區專項貸款,對采購實訓設備的企業提供貼息支持;強化制度約束,將產教融合納入國有企業負責人考核體系,在土地要素配置中優先支持校企合作項目。建立市級產教供需動態監測平臺,按季度發布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對目錄外專業實行招生計劃縮減機制,連續兩年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的專業停止招生。
占芳委員建議,要聚焦專精特新行業,實現技能培訓精準匹配。依托各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及重點企業,定期開展全市技能需求調研,整合企業用工信息、技術升級規劃及崗位能力模型,動態發布產業技能需求清單,根據制造業智能化、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方向,淘汰滯后課程,同步構建課程動態更新機制,鼓勵開發新興技術領域課程。
洪霞委員建議,要激發產業工人創新活力,加強服務保障。堅持多勞多得、技高多得、創新多得,推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技術技能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創新創造、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和合理增長機制。引導和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參與企業重大技術革新、科技攻關項目,推動產業工人創新成果轉化。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成立技術更新聯盟,建立“技術需求池”與“解決方案庫”動態對接機制;實施“設備換腦”工程,推動舊設備智能化改造;在職業院校設立“技術瞭望臺”,精準對接企業前沿技術。
傳承工匠精神“薪火之光”
大冶市殷祖鎮素有“古建之鄉”美譽,其古建技藝傳承久遠,涵蓋了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等多個領域,在全國古建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該鎮從事古建行業的人員眾多,形成龐大的勞務群體,每年承接大量古建修復、仿古建筑建造等項目,業務范圍不僅遍布國內,還拓展到海外部分地區,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地方特色技能品牌,當前大冶殷祖古建產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工匠人才斷層、品牌建設滯后、產業配套不優、行業標準缺失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為此,市政協委員劉媛媛提出針對性建議:加強工匠隊伍建設,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政府部門聯合職業院校、行業協會,開設古建技藝相關專業課程,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涵蓋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邀請經驗豐富的工匠大師擔任兼職教師,傳授實用技巧;加強品牌戰略建設,賦能產業發展升級,堅持政府主導,制定殷祖古建統一品牌戰略,設計鮮明、易識別的品牌標識。整合區域內古建企業和工匠資源,統一品牌宣傳口徑;加強配套體系建設,豐富產業發展生態,堅持政府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古建原材料供應基地,與原材料產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穩定供應渠道,確保原材料質量。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古建設計人才,提高設計水平。推動傳統古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化轉型、智能化轉型、服務化轉型,形成古建項目策劃、設計、施工、運維一站式解決方案。加強行業標準建設,筑牢產業發展底線,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古建行業專家、科研機構人員、企業代表制定殷祖古建行業規范和標準,明確古建項目施工流程、質量驗收標準、技藝評定等級等內容。
“我愿以畢生之力,做一名匠心的傳播者,讓更多青年相信:技能讓平凡的生命綻放光芒,匠心讓夢想照進現實。”王有安委員的成長故事令人振奮。從中考失利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懷揣“匠心傳承 技能報國”的初心,王有安在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數控學院,以匠心培育匠人;在服務企業方面,以創新助力發展;在傳承匠心方面,以行動樹立標桿。他用親身經歷證明:職業教育同樣能成就精彩人生。
“我們將聚焦產業工匠人才發展需要,強化行業人才供給服務,支持做大做強大冶殷祖古建、陽新鞋匠等勞務品牌。整合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院校資源,建設古建工藝技能培訓學校、陽新鞋匠就業培訓基地等平臺,提供訂單培養、學徒制培訓。支持開發行業領域新職業標準或評價規范,指導申報殷祖古建師等職業技能評定標準,推動技術、技能、工藝創新和成果轉化。”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現場給予了回應。
在提問環節,胡昊委員針對養老護理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問題向市民政局負責人發問。該負責人回應,將開展養老服務技能人才“招引培養、提質賦能、拴心留才”三大行動,通過聯合教育部門發展職業教育、打造培訓基地、提高專業水平和就業技能、落實配套政策等措施,加強養老護理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這場協商座談會,也是一次行動的號召與動員:讓我們攜手共進,以工匠精神點亮工業強市的星空,為黃石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記者 朱達)
編輯: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