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東楚晚報創刊30周年之際
三十載筆墨春秋,三十載風雨兼程。當2025年的陽光鋪滿黃石街巷,《東楚晚報》迎來了而立之年。從一紙風行到融媒矩陣,我們始終與這座城市同頻共振——在鉛字的橫豎撇捺間鐫刻時代印記,在鏡頭的光影流轉里記錄人間煙火,在屏幕的方寸天地中傳遞溫暖力量。
三十而立,既是對過往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來的鏗鏘宣言:在與城市共生共榮的征程中,書寫媒體人的時代答卷。
三十載如初,是“為民發聲”的滾燙情懷
翻開泛黃的合訂本,1995年7月1日創刊號撲面而來的,仍是那股子親近市民的溫熱氣息。三十年來,傳播形態日新月異——從鉛字印刷到報網端微屏全媒體布局,而晚報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
新聞熱線是黨委、政府與市民溝通的橋梁。自2002年3月開創性地設立“兩會”市民熱線以來,這一欄目已成長為黃石兩會期間的標志性品牌,有效促進了政民互動,深化了民主參與,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與效率。歷經23載,“兩會熱線”持續發熱,成為傾聽民聲、匯聚民意的重要渠道。
6月5日,黃石市第十九屆“愛心送考”公益活動溫暖啟幕。這場由黃石日報社與市水陸運輸事業發展中心聯合發起的文明接力,已持續19年,為莘莘學子鋪就充滿溫情的趕考之路。自2007年首次發車以來,“愛心送考”累計服務考生超1.2萬人次,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黃石樣本”。
我們用筆墨記錄溫暖,用行動傳遞希望——“金秋助學”活動匯聚各方愛心,為上千名貧困學子點亮求學之路;“東楚幫幫團”活躍在市民身邊,為成百上千家庭化解急難愁盼。從民生難題到政策咨詢,樁樁件件,盡顯媒體為民辦事的赤誠初心。
我們以筆為戈、向險而行。抗洪堤壩上,我們踩著泥濘記錄子弟兵用身軀筑成的鋼鐵長城,讓“人民至上”的信念透過鉛字躍然紙上;抗疫戰場上,記者們身披防護服深入“疫”線,定格醫護人員護目鏡下的堅毅目光,讓每一份守望相助的溫暖都有跡可循。從汶川地震廢墟中搭建的臨時發稿點,到玉樹、雅安余震中的采訪身影,我們向真而動、肩擔道義,讓每一篇報道成為照亮困境的火把。
從街頭巷尾的煙火故事到社區鄰里的家長里短,我們以沾滿露珠的筆觸記錄市井百態,用帶著體溫的報道回應讀者期待。正如老讀者沈則生所言:“這份報紙根植于黃石沃土,很有本地情結。”這份與城市血脈相連的初心,是我們永恒的精神坐標。
三十載微光,是“溫暖全城”的公益長跑
記錄城市發展,見證時代變遷。省運會開幕時,我們推出特刊,全景展現賽事的精彩瞬間與黃石的蓬勃風貌,點燃全民運動激情;黃石馬拉松舉辦之際,我們策劃美食專版等內容,助力賽事消費升溫,傳遞城市煙火氣;城鐵開通,我們第一時間體驗報道,讓市民知曉便捷出行新方式。改革開放30周年與40周年、建市70周年等重要節點,相關特刊深度挖掘城市發展與變遷故事。每一篇報道,都凝聚著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為留存城市記憶、推動城市發展貢獻媒體力量。
從世紀婚典的浪漫到“最美評選”的感動,晚報的公益基因早已融入血脈。公益非一時熱情,而是長久堅守。十大名菜評選讓黃石味道香飄四方、十大經濟風云人物評選樹立商業標桿、首屆黃石經濟發展高層論壇搭建智庫平臺、鄂東南汽車貿易展覽會激活產業動能——這些政企媒協同的經典案例,彰顯了晚報服務城市發展的主動作為。我們堅信,媒體的價值在于成為連接政府、企業與市民的紐帶。
三十載微光成炬,我們與黃石的脈搏同頻共振。每一期特刊都是城市年輪的拓印,每一次公益都是民生溫度的傳遞。以筆為犁、以紙為田,深耕時代沃土,厚植擔當精神——這是與城市同呼吸的堅守,更是向未來再出發的誓言。
三十載追光,是“群星閃耀”的精神圖譜
三十載筆墨春秋,我們在這片熱土上挖掘凡人亮光,讓道德星光遍灑城鄉。
潘蘭英用維權熱線串聯職工心聲;王月娥堅守鄉村講臺十幾年撐起《希望的天空》;劉倫堂的日記彰顯為民初心、賬本里藏著清廉密碼;王明林以數百場黨史宣講、百萬字手寫筆記詮釋跟黨走的堅定信念;龔文龍破窗救人傳遞人間大義;歐平琴在特教課堂播撒無聲之愛;“保姆奶奶”劉芳的跨代守護感動中國;安達路抬車救人的98秒接力定格城市溫度;杭州東路接力救人的場景溫暖人心……
這些通過晚報報道走進公眾視野的人物,構筑起黃石的精神譜系。一個個閃耀名字的背后,是記者用腳力丈量民情、用眼力發現美好、用腦力挖掘價值、用筆力傳遞溫度的深耕實踐。這些典型人物與英雄群體,是城市精神的坐標,更是主流媒體踐行“四力”的生動注腳。
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繼續以腳力探尋煙火人間,以眼力發現人性光輝,以腦力凝聚價值共識,以筆力書寫時代華章,讓更多“黃石故事”為讀者知曉,讓文明之光照亮東楚大地。
三十載求索,是“全媒突破”的時代答卷
當數字浪潮拍岸而來,我們以創新為楫,在融媒深水區勇立潮頭——《黃石好物》直播帶貨如星火燎原,點燃鄉村振興的電商引擎;《家在長江邊》短視頻像流動的詩行,解鎖黃石保護母親河的生態密碼。我們推出的《古樹里的黃石》《新黃石人》《新行當》《風味黃石》《尋訪黃石百歲老人》《探訪黃石非遺傳承人》《到黃石街頭走走看看》《東楚尋“龍”記》等系列精彩策劃,通過全媒報道,折射城市的多元肌理。
在平臺矩陣建設上,東楚晚報官微、視頻號、人民號、頭條號、抖音號及東楚大健康、東楚大教育等平臺全面發力,形成強大傳播合力,讓信息更及時、更廣泛地抵達讀者。
與偉大時代同行,緊跟時代浪潮。站在30年的節點回望,那些閃耀的報道、溫暖的瞬間、創新的探索,早已凝結成獨特的“東楚基因”。如同黃石在礦冶文明中崛起、在創新驅動中蝶變,晚報也在時代浪潮中完成了從“紙媒”到“智媒”的跨越。
未來已來,變局正盛。面對5G、AI、大數據重塑的媒體生態,我們將以向新而融的姿態擁抱變革:融技術,讓新聞更智能;融平臺,讓傳播更立體;融服務,讓連接更緊密。不變的,是對守正創新的堅持、內容為王的堅守、民生情懷的守護。
親愛的讀者,三十載同行,感謝您的每一次閱讀、每一條建議、每一份信任。我們將繼續以筆為戈,以心為橋,在媒體融合的征途上勇毅前行,讓《東楚晚報》不僅是一份報紙、一個平臺,更是您了解黃石的窗口、連接世界的紐帶、溫暖心靈的港灣。
三十而立,向新而融!此刻的我們,站在新的起點——滿懷對這座城市的赤誠熱愛,滿懷對媒體使命的責任擔當,滿懷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激情澎湃,再次出發!愿我們的文字,始終滾燙,傳遞世間社會的溫暖;愿我們的報道,永遠有力,激蕩時代前行的浪潮;愿我們與您,心手相牽,步履鏗鏘,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東楚晚報編輯部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