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咸寧報道
文明,是穿城而過的淦河倒映出的碧水藍天,是街頭巷尾氤氳的桂花芬芳,更是所有咸寧人共同執筆繪就的幸福圖景。
四季流轉,漫步咸寧城區,目之所及皆成詩意畫卷。淦河碧波如玉帶穿城而過,兩岸綠道上游人悠然漫步,十六潭公園花香四溢,桂花廣場運動公園里孩童嬉戲歡笑……一幅景色醉人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圖景展現眼前。
近年來,我市以“繡花功夫”重塑城市細節,用“惠民初心”澆灌文明之花,以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城鄉融合。從城市更新的精雕細琢到美麗鄉村的協同建設,從老舊小區的“逆生長”到背街小巷的“微整形”,從“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構建到“桂鄉管家”基層治理品牌的打造,城市發展的每個足跡都鐫刻著民生溫情。
從“面子”到“里子”的煥新蝶變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能級、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我市以基礎設施提質、人居環境優化為核心,推動城市功能迭代升級,城市建設的每一步都體現著民生溫度。
淦河畔的變遷堪稱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典范。這條咸寧人的母親河,由于歷史原因及城鎮化影響,淦河兩岸遭遇了黑臭、淤塞、臟亂、侵占等問題。為還市民“淦水清澄”,我市通過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協同、干支流互動,采取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等系統治理,讓淦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與此同時,沿淦河建成濱水綠廊、特色水岸和六大景觀節點,增綠、富綠一舉多得。今年1月,水利部公布2024年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淦河榜上有名,同時也是全省唯一上榜案例。
淦河流域綜合治理,是我市近年來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把群眾需求作為市政工程的“施工圖”,疏通城市“血脈”的一個縮影。針對城市“頑疾”,我市實施管網更新、防洪排澇等系統性工程,整治88處積水點,改造55.54公里老舊供水管網,惠及20萬居民。潛山商業街三個小廣場通過地面鋪裝更新、綠植補種、休憩設施增設,變身市民休閑會客廳;6所學校周邊完成兒童友好街區改造,愛心斑馬線、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守護學子平安;建設38處“四小空間”(小游園、小停車場、小廣場、小運動場),49處城市客廳驛站提供休憩、飲水、急救等12項便民服務,成為街頭巷尾溫暖的“城市家具”。
公共空間“見縫插綠”,提升宜居品質。我市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完成潛山森林公園等12個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提檔升級,建成丹桂園等82處口袋公園、小游園,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7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1.39%,城市管理工作綜合評價穩居全省前列。
從“安居”到“優居”的幸福升級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溫度的“神經末梢”。我市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社區服務模式,托起市民美好生活,打造安居樂業的幸福港灣。市衛健委組建“唐光友學雷鋒志愿服務醫療分隊”,將衛健系統全部在職黨員轉為社區健康管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推行“網格化監管”,將主城區劃分為12個網格、5個片區,執法人員化身“市場秩序守護者”;咸安區城管局創新“馬路辦公”機制,班子成員常態化帶隊奔赴基層一線,現場解決占道經營、停車難等民生痛點;成立近2000人“香城代辦”隊伍,解決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辦事不便問題。
群眾的笑臉就是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在咸安區青龍社區,當社區推動完整社區建設項目時,住建、街道辦等部門與居民代表組成“圓桌議事會”,按照“小規大、散規整,改造一片、優化一片”的思路,通過連片改造推動社區微更新;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將青龍山公園舊址打造為生態康養一體的園區、體育中心,完善服務功能;通過科技賦能統籌設計,實現智慧物業管理。2024年,該項目入選了全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如今漫步咸寧街頭,“15分鐘便民生活圈”悄然成型。衛健委投入建設的45處母嬰室、86個老年人優先窗口,讓群眾感受城市溫度;城管部門改造的287條背街小巷,將“臟亂差”死角變為“凈暢美”的風景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打造的7條放心消費示范街,讓“舌尖安全”看得見摸得著。
在永安老城區,曾經污水橫流的興隆巷不僅實現路面硬化,還新增印花水泥人行道,鋪設弱電管道完成各類線纜入地。“整改后環境越來越美,生活也越來越舒心了。”在此居住20年的龔女士,現在最愛做的事就是飯后帶著孫子在巷口散步。數據顯示,四年來我市新增機動車公共停車泊位3.5萬個,補植補綠2.5萬平方米,規整弱電線纜22.5公里,更新改造老舊小區329個,整治“臟亂差”地塊216個,由“安居”到“優居”成為市民生活常態。
從“顏值”到“氣質”的綠色躍遷
從“一處美”到“全域美”,從“環境美”到“發展美”,我市將文明創建向鄉村延伸,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走進崇陽縣路口鎮曾家村灣,古桂群與桃林相映成趣,共享菜園里時蔬青翠。然而過去,這里“老宅連片,雜亂擁擠”。近年來該村通過村灣夜話凝聚村民共識,拆除危房建設紫薇園、桂花園等“四園”景觀,發展300畝桂花產業,打造“春賞花、夏摘果”的農旅融合模式,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路口鎮相關負責人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就是我們美麗鄉村的建設‘密碼’。”
與此同時,美麗經濟正在更大范圍轉化為群眾看得見的實惠。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資源條件、文化風俗,一村一策發展產業,建設了一批休閑觀光園區、康養基地、特色小鎮,村里各類特色農家樂、觀光園、茶博園等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設129個市級美麗鄉村試點村,累計統籌投入各類資金25.5億元,直接受益農村人口達33.3萬人。
美麗鄉村建設既要產業興旺,更要生態宜居。今年新春,市環衛局啟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動,覆蓋全市909個行政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去年以來,我市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完成5875戶農村廁所建改,衛生廁所覆蓋率96.7%,實施垃圾分類自然村占比56.95%;完成77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1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5.7%;新改建農村公路835.8公里,建制村公交覆蓋率81.5%;10個村入選湖北省2024年度美麗鄉村名單。
文明新風吹拂處,皆是幸福花開的聲音;文明鄉風培育潤物無聲,為鄉村振興強基鑄魂。咸安區廣泛開展“清廉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婦”評比,營造學習先進、文明傳承的濃厚氛圍;通城縣倡導文明新風,推動優良民風、和諧村風,關刀鎮楊田村農家書屋除了設置科學技術、農業知識、經典文學等常規書柜,還開辟了黨員學習陣地;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移風易俗成為新風尚,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把限制高價彩禮、禁止大操大辦等制度寫入了村規民約。
“我們要讓文明創建成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完善長效機制,把創建過程轉化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實提升,讓文明創建成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文明新風與綠水青山相映生輝,盡顯城市魅力。從城市街巷到美麗鄉村,從硬件提質到軟件升級,咸寧正以“潤物無聲”的文明之筆,書寫蓬勃發展的“香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