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李仁璽、通訊員王丹琰、陳昕)7月4日,華燈初上,當陽市玉泉街道辦事處辦公樓前后熱鬧起來,成群結隊的居民過來遛彎散步、打羽毛球。“此前街辦都有院墻圍著,現在拆掉了,與后面的濕地公園連成一體,大家多了活動空間。”居民楊芳說。
今年以來, 在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中,當陽市提出拆墻建綠、拆墻透綠,計劃將33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院墻能拆則拆,為市民騰挪更多公共空間。截至6月底,該市21個責任單位共96處完成圍墻整治,為群眾提供開放活動空間32000平方米,優化開放車位1300余個。全部拆墻改造工作預計9月底完成。
“院墻拆了,會不會影響工作,帶來安全隱患”“沒有圍墻,管理會不會增加難度”……工作推進之初,部分單位有顧慮。
3月初,當陽市城管局率先將2米多高、約50米長的圍墻拆除,再將電線下地,設立小型花帶,讓后院與居民區融為一體。該單位辦公室主任李瑞平介紹,拆墻之后,單位停車場對外開放,相當于為附近居民增加30多個停車位,“剛好大家下班,居民的車也要回來了,提高了空間使用效率。”65歲的陶希云在附近開了20多年的便利店:“之前有這道墻,大家進出小區的通道非常狹窄。拆墻,我舉雙手點贊!”
說起變化最大的地方,在當陽人看來,還數東門樓社區長坂小區,這是當陽老城區人口最為密集的小區,住著4588人。“此前這一片有37個‘小小區’,各自圍城,十分不方便。”東門樓社區黨委書記黃曉雪說。經市里動員,附近市老干局、文旅局、教育局、自規局、司法局等多家單位,拆掉了22處圍墻,連起來超過1公里。
現在,該小區真正地“連成一片”,總計占地455畝,設有6處公共活動場所、2家信義小廚助老餐廳、1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8處公共健身器材和自主康復區,惠及小區及周邊1.2萬余人。“過去到菜場要繞半個多小時,現在從小區穿過去只要10分鐘。”張嫻秀老人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件事辦得好!”
拆掉院墻,更通了心墻。“沒了圍墻,感覺更親切。”楊芳說。“拆院墻是一種物理上的改變,看到老百姓就在樓前運動休閑,覺得減少了隔閡,增強了信任感。”玉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曹青和同事們覺得,在大家的注視下工作,更加要認真履行職責。
拆除圍墻后的玉泉街道辦公大樓
臨街圍墻已全部拆除
城管局圍墻拆除后與小區成一體
拆墻改造后的當陽長坂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