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回望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作為鄂東重鎮、湖北抗日重要門戶和敵后抗日前沿陣地的黃石,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抵御外敵的鋼鐵長城。
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即日起,黃石日報社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全媒體特別報道——“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80年·家國印記”,尋訪時代見證人與抗日戰爭親歷者,聆聽他們的動人故事,記錄他們的紅色事跡,再現中華兒女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壯麗畫卷,以激勵人們發憤圖強、開拓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日本對黃石的掠奪與侵略
日本對黃石的野心,遠早于全面侵華戰爭。
清末,大冶鐵礦以其豐富儲量聞名。1890年,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鐵礦蘊藏豐富且露出地面。張之洞購機開采,建成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為漢陽鐵廠提供原料。
1896年,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包括大冶鐵礦和馬鞍山煤礦等),改官辦為“官督商辦”。彼時,日本也在抓緊步伐大興實業,得知大冶蘊藏豐富的鐵礦后,日本計劃設法從大冶取得鐵礦石原料。這一決策,被日本政府作為國策定了下來。
自1898年起,日本政商頻繁來華,圖謀控制資源。1899年,日方迫使盛宣懷簽訂《煤鐵互售合同》。此后,日本為了控制大冶鐵礦獲得穩定的鐵礦石供應,開始對漢陽鐵廠實行巨額資本輸出式的侵略,以操控中國重工業經濟命脈。大冶鐵礦開采的優質礦石,源源不斷地經長江運往日本,成為其軍國主義擴張的“養料”。這不僅是經濟掠奪,更是日本侵華戰略的重要一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作為武漢的東大門,黃石是日軍進攻武漢的必經之地,也是武漢會戰的外圍戰場。黃石軍民頑強奮戰,讓日軍在這場戰役中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因寡不敵眾,守軍防線最終還是被日軍攻破。10月中旬,陽新縣城、石灰窯、黃石港相繼失陷。10月26日,日軍攻占金牛,黃石地區全部淪陷。
據史料記載:日軍侵占黃石后,駐軍萬余人,實行法西斯統治,瘋狂掠奪礦產資源,推行奴化教育……1938年10月至1939年4月間,日軍先后在陽新木港、富池、洋港一帶,殺害2500多名無辜群眾。
黃石兒女奮起反抗
面對日寇暴行,英雄的黃石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
一方面,在城鎮、礦山、碼頭,黃石的礦工、挑工譜寫了“機關鋪火車司機集體罷工”“碼頭工人包圍”“礦山事務所”等英勇悲壯的抗戰故事。
另一方面,日軍侵占黃石后,黃石地區黨組織迅速組織地方武裝,動員青壯年工農群眾積極參軍,奔赴抗日前線。中共大冶縣委組建了八路軍鄂南抗日游擊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在大冶城南山區襲擊日軍,打擊當地的反動頑固武裝。時任第二縱隊司令員、中共石灰窯區工礦區特委委員鄭世順賣掉家畜,購置了一批武器,先后帶領隊伍,在陽新三溪鎮伏擊日軍第九師團,在大冶劉仁八襲擊哨兵、奪槍數支。
1942年5月新四軍五師十四旅挺進鄂南;7月,在大冶靈鄉談橋成立新四軍鄂皖湘贛指揮部及指揮部黨委,建立地方黨組織,開辟抗日根據地。指揮部成立后,先后在黃石地區開辟陽大(陽新大冶)等4塊邊區抗日根據地,發展黨員2000多人。敵后抗日根據地猶如一把把尖刀,牢牢插進日偽的胸膛。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各界愛國人士、抗日救亡團體也紛紛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之中。隨著黃石地區抗日形勢的轉變,1945年2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渡江挺進鄂南,在鄂皖湘贛邊區和鄂皖湘贛軍區的配合下,靈活機動地痛擊頑敵、伏擊日寇。
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風雨如晦的歲月,日寇的鐵蹄踐踏和蹂躪著中華大地,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帶領中國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英勇斗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整個抗戰史是偉大的歷史壯舉,是不朽的愛國篇章。
為在新時代更好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即日起至今年10月,本報將推出大型特別報道“80年·家國印記”,以歷史找人——通過梳理國家層面及黃石抗戰歷史事件及事件發生地點,選擇典型人物,以個人經歷折射城市發展、國家進程;以1945年為原點,記錄受訪者的生命故事,對比抗戰前后的民族命運,挖掘受訪者家庭中的抗戰記憶,體現紅色血脈的延續。
與此同時,黃石日報社將制作同題專題片,用“真人講述+穿插歷史影像+AI演繹”等形式呈現受訪者的人物故事,深入解讀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記者 陳子才
編輯:徐道發